2014年镇江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
2015年4月
2014年,镇江市紧紧围绕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深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抓手,不断创新机制,奋力开拓进取,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一、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辖市区绩效管理考核和市级机关目标管理考核中强化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导向,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和保护机制,知识产权环境建设明显加强。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年度考核中,我市位列全国地级示范市第5位,并被评为先进集体。丹阳市成为全国五个县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之一,句容市获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京口区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利通过省商务厅和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期满考核验收,成为我市第一家通过期满考核验收的开发园区,扬中开发区成为“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区域试点示范成效显著。
市知识产权局研究下发了全市知识产权工作要点,强化全市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对年度目标实行定期通报和进度控制,推动了辖市、区知识产权工作顺利开展。修订了市级专利资助政策,对专利进行分类资助,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市工商局广泛开展商标发展专题调研,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建立起“政府统筹、工商牵头,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的商标工作格局,实现“品牌强市”新常态。
市版权局出台了《镇江市市级机关软件资产管理办法》和《镇江市版权保护工作站管理办法》,建立版权工作考核制度,引导各级管理部门重视版权产业推进工作,将版权保护进一步延伸。
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联合执法、宣传培训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保障全市知识产权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知识产权产出再创新高
市知识产权局率先在全省开展了“企业专利突破奖”的评选工作,奖金直接奖励给企业的专利发明团队及个人,充分调动了企业科研一线人员专利创造的积极性。全市全年专利申请达25179件,专利授权达12707件,均创历史新高。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49件,提前完成“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12件”的指标。
市工商局全力推进商标战略,推动品牌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并取了明显的成效。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国内有效注册商标17703件,驰名商标41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62件,镇江市知名商标493件。
市商务局大力实施品牌强市战略,依靠出口品牌建设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梯队式出口名牌体系,“圣象“、“肯帝亚”等10个品牌被省商务厅评为2014-2016年度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
市版权局制定《镇江市版权登记工作管理办法》,规范登记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强化宣传引导,激发版权创造活力,全年一般作品版权登记量185件,同比增长374%。
三、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
市发改委注重挖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项目,优先纳入市级重大项目,积极指导企业申报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工作,全年共组织和成显示、剑乔科技、鼎盛重工等30个项目申报国家新型显示、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专项以及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等。
市经信委实施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工程,联合市科技局出台了《关于提升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实施意见》,我市成为首个列入工信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的地级市,并承担工信部“工业企业技术秘密认定试点”等3个研究项目,截止目前共有9家企业成为工信部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的试点企业。
市知识产权局全年共组织实施市专利密集型企业培育计划项目15项,下达资助经费350万元。出台《镇江市企业专利突破奖资金管理办法》,共奖励企业71家。获批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14项、省专利实施计划项目3项,获省财政资助820万元,立项数和经费均列全省第一。推动企业贯彻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全年共有85家企业列入省贯标计划,21家企业通过贯标认证,17家企业被评为贯标先进单位。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试点市建设,全市已有20多家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获得银行2.29亿元的贷款融资。成为国家“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程”三个试点城市之一,出台了《镇江市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程实施方案》,完成镇江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平台)一期建设,集聚省内外62家服务机构成立镇江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平台首批上线中小企业150余家。
市工商局协助地方政府发挥品牌企业的规模效应,建成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3个、市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6个,品牌规模效应已初步显现。指导企业积极争创高知名度商标,“大亚”、“肯帝亚”等6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储粮镇江粮油有限公司的“惠鼎”、飞驰汽车集团的“飞球”等96件商标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大力推进“品牌兴农”工程建设,农副产品商标及地理标志实现了快速增长,成功注册“扬中江蟹”、“扬中秧草”等五件地理标志,有效带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建立商标联络员制度,依托“千名工商干部送法进万家”等活动,开展行政指导与上门服务。
市质监局积极开展“镇江香醋”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监管工作,指导7家企业完成注册信息变更,建立完善27家企业的质量档案;指导4家出口企业使用欧盟原产地保护标志;全力推动名牌发展,指导我市50多家企业开展企业质量信用建设工作,组织63家企业申报江苏名牌产品,其中新申报单位22家,新增江苏名牌16家,目前我市已有江苏名牌产品152个。
市版权局在全省率先成立“巾帼调解站”,用调解打通维权壁垒,以服务和谐版权环境,成功调解包括恒顺醋瓶标贴等23起版权纠纷。
市司法局在市县两级建立12348平台,县乡两级推广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编印《工商企业实用法律丛书》,与市科技局联合出台《关于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意见》,为企业提供全程法律服务和保障。
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成效明显
市知识产权局制定下发《镇江市2014年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方案》、《镇江市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维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以重点商贸流通企业为重点核查对象,出动执法人员500余人次,检查企业600余家,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专利案件354件,其中假冒专利案件301件,同比增长28.1%;专利纠纷调处案件53件,同比增长278.6%。利用保险机制服务专利权保护,安排专利保险工作资助经费40多万元,与人保公司签订《科技保险战略合作协议》,全年共完成151件专利执行险、10件侵犯专利权责任险、2件专利权质押贷款险的投保工作。
市工商局以“护航品牌”为抓手,扎实开展商标专用权保护,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开展了以服装(鞋帽)、眼镜市场、美容行业、KTV行业中的红酒等作为整治重点的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整治行动,强化镇江香醋维权工作指导,组织开展“丹阳眼镜”集体商标专项维权行动,全年共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279件(办结192件),案值149.91万元,罚没款210.62万元;其中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案件172件(办结129件),案值56.28万元,罚没款105.86万元,有效打击了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较好地维护了消费者和商标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不断净化品牌发展的外部环境。
市版权局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剑网”行动中,共出动检查人员5008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563家次,受理各类举报38件,查处网吧违规案件6件,查处销售非法音像制品案件1件,超许可范围接收境外卫星电视案件1件,超许可范围擅自兼营出版物印刷经营活动案件1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6816张,其中淫秽色情片近1000张,非法出版物32册,其中“7?08”案件被列为“剑网”行动重大案件。全年年成功书面调解版权纠纷9件,口头调解15件。
市质监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农资、食品用纸制品、电视购物、非法生产“伪基站”设备和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区域特色产品、点焊机等十余项专项打假执法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8457人次,检查生产销售单位3336家,查办案件300件,大要案件34件,涉案货值4340.07万元,到账罚没款1051.08万元,全年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14件。
市食药监局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开展了为期5个月“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580余人次,检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06家、医疗机构15家、立案12件。加大稽查工作力度,共查处各类案件208件,一般程序129件,简易程序79件,罚没款共计100余万元,全年向公安机关移交案件16件。
市农委加强对生产和销售源头监管,严格申请授权品种生产许可证管理,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1476人次,检查种子市场44次、检查经营户467户、检查种子企业6次、检查生产基地面积9490余亩、抽检种子样品225个,农作物良种主推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年内未发生重大品种侵权案件,保护了育种单位和育种者的合法权益。
镇江海关积极探索运用风险管理理念,实现全过程动态监管,开展绿茵、青奥知识产权保护等专项行动,加强对鞋类、服装、食品、工具、玩具等领域和侵权高风险企业的重点监控,处理涉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起,涉及案值36万元,有效打击了侵权假冒行为,履行了知识产权边境保护职责。
市商务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瑞涉外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列入省委18号文件,围绕中瑞生态产业园建设具体工作明确了思路和措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深化,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了规章制度,展前严把入口关。
市法制办牵头制定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细则,成立了“两法衔接”联席会议和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进全市“两法衔接”工作,制定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实施意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动,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保障。
五、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稳步推进
市公安局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积极落实多项措施,加强与行政机关、检法机关的沟通协作,扎实推进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全年共立案8件,破案8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整治相关市场100余处,捣毁制假窝点11个,涉案价值600余万元,挽回损失400余万元,缴获各类侵权复制品、商标标识、假冒伪劣产品8000余份,配合协助广东警方发动集群战役2次,打响全国第一例有声领域里的网络侵权犯罪案件,销售假冒打印耗材案被省厅列为挂牌案件。
市检察院建立健全立体化维权平台组织建设,完善权利援助沟通渠道,与行政执法部门密切协作,建立“特派检察官”制度,开发区院设立了知识产权专门办案小组,开通“专利门诊”,开办“知识产权课堂”,多项举措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年共计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案件11件16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件1人,提起公诉9件19人,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有效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市中级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案件193件, 其中民事案件184件,刑事案件9件,审结173件,收结案比89.6%,上诉案件发回改判率为零,刑事案件的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超过省刑事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平均值。
六、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氛围良好
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围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组织召开新闻通报会,发布全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组织知识产权局、工商局、文广新局、质监局、公安局和镇江市法院、检察院,以及镇江海关、中国(镇江)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京口区知识产权局、润州区知识产权局开展了广场宣传咨询活动,解答市民关于专利申请、商标注册、正版软件及书籍鉴别、知识产权诉讼等相关问题咨询约1000人次,发放《中国知识产权报》特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书籍、《知识产权常见问题解答》手册、宣传鼠标垫和环保袋等宣传资料近3000份(册)。
市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班、企业知识产权总监培训、知识产权贯标培训、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专利挖掘与布局辅导、“一企一训”、“一行一训”等活动,培训人员1000余人。举办了首届工业品外观设计大赛,提高了公众对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意识,并充分利用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动态,宣传知识产权政策法规。
市工商局结合新《商标法》的实施,组织各类人员进行培训15场,开展了由各辖市(区)企业商标管理人员代表队参加的全市企业新《商标法》知识大奖赛,营造了全民学习商标法的浓厚氛围,提升了社会各界对商标发展和保护工作的认同。加大对企业商标管理人才的培养,免费为企业培训了120名品牌管理专业人才(总数已达到247名),切实增强了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综合能力。组织开展了镇江市首届商标设计创意大奖赛和镇江市商标侵权十大典型案例的评选等活动。
市版权局组织开展版权知识宣讲公益活动,召开了重点外资企业、后备上市企业等企业软件正版化培训10余次,参加培训的企业300多家,参训人数450多人。
市公安局充分利用社会公众宣传平台,结合“4.26知识产权保护日”、“5.15经侦宣传日”等重大宣传活动,通过发布预警提升、发放宣传资料、曝光典型案件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角度、宽领域地开展宣传,震慑了犯罪,教育了群众。
市经信委举办了“中国镇江·南山企业家沙龙”首场活动,发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10多家科研院所100多项知识产权转化项目成果,并积极组织与企业对接。与市科协召开了工业企业专利应用培训会,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
市中级法院加强队伍建设,积极组织人员参与知识产权审批业务培训,完成“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量刑规范与研究”课题,发表了《镇江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对策研究》与《侵犯著作权罪中的“注册会员”问题》,审理的一件虚假宣传纠纷案件被最高院民三庭列为同类案件指导性案例。充分利用庭审、走访企业、召开专题讨论会、编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等形势,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媒体等进行以案讲法、警示和教育等相关活动,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司法保护宣传效果良好。
市农委共举办新品种保护基本知识培训班6期,举办了保护执法培训班一期,培训人员近700人,印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各地还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大力宣传《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普及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
市司法局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深化法律“六进”活动,全面实行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六五”普法,举办“企业家大讲堂”,将知识产权作为法律相关工作者培训内容,与法院联合开展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观摩活动,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市人社局在引进国外智力和人才工作中,积极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提醒相关企业和单位注重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尊重和保护外国专家和有关机构的知识产权,营造了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